生科百年 En 内网 新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北京大学第六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日期: 2016-12-18

2016121718日,北京大学第六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学术交流中心和我院邓祐才报告厅成功举办。


论坛开幕式现场,座无虚席

百年北大,学术为先。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开创精神,借助科学前沿交叉、融合创新之时代形势,金沙集团wwW3354CC研究生会在共青团金沙集团wwW3354CC委员会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支持和指导下,携手各兄弟院系研究生会组织了本次学术论坛。本次论坛邀请了13位国内外生物交叉学科领域的著名学者,以期为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广大学子搭建高层次、高水平、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平台,营造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激发新颖独特的科研思维,提升科学研究的创新水平。金沙集团wwW3354CC团委书记席中海以及来自北京地区兄弟高校、北京大学兄弟院系的优秀学生代表应邀出席论坛开幕式。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国内5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计500余名师生报名了本次论坛。


金沙集团wwW3354CC研究生会主席张姗在开幕式上致辞,她介绍了本届论坛的筹办情况,并代表第六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组委会向来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老师及同学表示热烈地欢迎及真挚的感谢!

金沙集团wwW3354CC研究生会主席张姗致辞

随后,来自哈佛大学的袁钧瑛教授分享了她们实验室在细胞凋亡方面的研究进展:利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阐明坏死样凋亡的调控信号通路,并且通过设计相关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为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袁钧瑛院士报告

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站在历史的角度,从胰岛素人工合成和晶体结构讲起,总结了我国结构生物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发展过程,回顾了1998年以来蛋白质研究的重大事件,如2005年启动的蛋白质研究计划2012年上海光源P2线站的提出及2016年国家重点研究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的启动等。饶老师以小RNA病毒机器的研究工作为例,充分展示了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方法学和技术学的进步对于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巨大促进作用。


饶子和院士报告

金沙集团wwW3354CC蒋争凡教授分享了其在天然免疫中的研究进展。蒋老师生动描述了细胞在遭遇微生物感染后天然免疫被激活到释放细胞因子这一过程,分享了他们实验室是如何一步步发现的新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过程,阐明了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都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巨大优势。


蒋争凡教授报告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金沙集团wwW3354CC罗敏敏教授做了题为《奖赏、惩罚和行为的神经环路研究》的报告。罗老师利用电生理、光学成像技术、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等先进的技术,证明五羟色胺并非传统认为的惩罚性递质,而是一种奖赏性神经递质,与多巴胺组成平行的奖赏机制。充分展示了先进的交叉学科工具在研究大脑复杂功能中强大力量,给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罗敏敏教授报告

本届论坛名家云集,学术氛围浓厚,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还有白凡、丁宝全、高彩霞、贾怡昌、李瑞强、伊成器、杨竞、赵同标、朱新广等生物交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领军人物,北京各单位不同领域的师生慕名而来。在论坛中,与会嘉宾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不同学科与生命科学融合的成果与进展,拓宽了与会师生的视野,激励科研工作者关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并采取先进交叉学科手段解决重要科学问题。参会人员把握机会积极提问,与嘉宾展开深入讨论,共同思考探索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未知和奥秘,达到了生物交叉领域不同学科间交流互动的目的。


自上个世纪以来,多学科,多技术的交叉交融催生出多种许多先进技术,不断地促进生物医学的发展,科研人员需要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去促成交叉学科的发展,促成不同领域的合作,这些交流和合作也必将在未来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次论坛再一次让大家充分的认识到,不同学科、理论之间的交叉融合,往往促进科研理论上的突破和科学技术上的创新。“百年北大,学术为先,交叉即王”,与会嘉宾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不同学科与生命科学融合的成果与进展,为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和广大学子搭建了高层次、高水平、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国家在当前各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的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越来越多交叉学科的出现及其发挥的作用,交叉学科在科学领域表现出的生命力得到进一步的肯定。


北京大学第六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开幕式与会师生合影留念

附:第六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报告嘉宾


1. 白凡: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研究员,金沙集团wwW3354CC研究员

2. 丁宝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届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0.

3. 高彩霞: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杰出技术人才;第五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4. 贾怡昌: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

5. 蒋争凡:金沙集团wwW3354CC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

6. 罗敏敏: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清华大学金沙集团wwW3354CC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7. 李瑞强:北京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香港大学计算机系荣誉副教授;基因组学专家;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

8. 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9. 伊成器:金沙集团wwW3354CC研究员;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研究员

10. 杨竞:金沙集团wwW3354CC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11. 袁钧瑛: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终身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

12. 赵同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免疫学研究组组长

13. 朱新广:上海金沙集团wwW3354CC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山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Melvin Calvin - Andrew Benson Award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