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内网 新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科研生涯漫谈——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讲座

日期: 2012-04-13

       11月27日下午,受金沙集团wwW3354CC院长饶毅的邀请,植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新生物楼101报告厅,与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分享了他在科研生涯中的种种感受以及他对优秀科学家成长历程的体会。
       首先,李家洋简单回顾了他的早年经历。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他与他的同学们经历过上山下乡,当过农民、学徒,所以都格外珍惜这个能走进大学继续学习探索的机会。当时的同学们都怀着一腔热情和雄心壮志走进大学,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李家洋也不例外。后来,当李家洋考上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时,他买了一本书——W.L.B.贝弗里奇的《科学研究的艺术》。正是这本书,使他懂得了怎样去做科研、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对他以后的科学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李家洋便以这本书为引子,开始了他的讲座。
       李家洋首先谈到的是目标志向。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按照其志向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想通过科研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第二类是想以此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第三类是真正的献身者。而由此又可将他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职业工作者,即把科研当成一份工作的人;二是转化型科学家,即实现科技的社会价值,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人;而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则是真正的科学家,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完全是出于对于未知的渴望。
       尽管这三种人都是社会所必需的,都能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但李家洋还是鼓励在座的同学们成为第三种人才,成为真正的科学家,而这需要有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永不衰竭的热情。李家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做出优秀工作的研究生都是那些具有远大抱负和事业心,有强烈求知欲的人。科研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是十分琐碎而繁重的。在这种压力下,不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渐渐磨灭,变得缺少激情去探究问题,这严重阻碍了科研中创新性、真实性和重要性的发展,而这一点恰恰是做出优秀研究成果所必需的。李家洋引用巴甫洛夫的话“记住:科学是要求人们为它贡献毕生的,就是有两次生命也不够用。在你的工作和探索中一定要有巨大的热情。”他以自己实验室的一个博士研究生为例,说明了对科研的热情和勤奋是做出好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这位博士生在工作中永远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甚至放弃了许多假期,正是这样的努力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他的科研论文发表在2001年《Plant Cell》上,后来赴美继续博士后的工作,现在已经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这位优秀的学生给李家洋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李家洋也强调了科研上时间投入的必要性,认为就像贝弗里奇所说,“挤出一两个小时的业余时间来做研究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由此,他谈到了在中国科学界行政与业务的关系。当一个优秀科学家做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后,往往会被委任一定的行政职务,而这就引起了一些矛盾。一方面,自己科研领域的东西不能丢,否则对业务的不熟悉将阻碍其行政工作的效果;但大量的行政工作又会占用其本来的科研时间,使科研进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李家洋希望将来这方面会有所改善,使中国能从目前的科学大国转变为产生科学大师的国度。
       李家洋在第二部分主要谈论了科研中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包括与导师的沟通、与同事、同行以及亲友家人间的沟通。首先,他比较了自己在美国学习期间与回国后的感受。在美国时,他的导师每天早晚会询问他当天的实验进展情况,对于他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指导,甚至对他生活上的困难予以帮助。他的导师曾经十分认真地帮他修改论文中的语法和用词等细节,这让李家洋深受感动。相比之下,李家洋认为现在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沟通还比较缺乏。一方面可能因为导师太忙,有时候无暇顾及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充分向导师请教,很少与导师主动探讨自己科研题目的选择、研究内容、方案技术、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等问题。在沟通的时间上,李家洋认为导师与学生每天至少应有一次交流的机会,一周应有30到60分钟的个别交谈。
       在谈到实验室内的团队合作时,李家洋说,现在生物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一个实验室内大家的工作都各不相同,常需要团队合作才能把一项研究做好,尤其在设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同行之间要开展良性竞争而不是恶性竞争,要互相帮助和学习。他用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来说明一个融洽的集体对于开展科研工作是多么重要。此外,他也谈到科研工作中,亲人朋友的理解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李家洋强调了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涉及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成果分享、谬误处理和学术不端行为等。具体内容包括如何设计正负对照,如何运用统计学知识来处理生物学研究中的问题,以及在发表研究成果时需要尊重做出最大贡献的研究者和必须尽快如实处理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谬误等问题。
       在互动交流环节,李家洋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详细的解答。当有同学问到他如何看待那些跨专业学习生物的学生时,李家洋说他本人是十分看好这些学生的,他们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些生物学家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应用统计等数学知识进行生物研究等。而且,不同的专业背景能促使这些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生物问题,从而有可能创造性地解决某些难题。在被问到如何去学习新的研究技术时,李家洋又以自己上研究生时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开始完全不懂实验技术没有关系,只要努力去学习就会取得成果。他告诉同学们,由于他本科是林业专业,在刚进实验室时,对于各种生物实验技术也感到很陌生。为了赶上周围的同学,他选满了所有的实验课,甚至不要学分也要争取去实验室学习各种实验技术。后来实验员们和他渐渐熟悉了,常常放心地把钥匙留给他,他就晚上加班加点在实验室学习。凭着这股勤奋,他很快就适应了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另外,李家洋还回答了同学们有关如何确定自己真正的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否会限制对于某些问题的分析等方面的疑问。
       李家洋坦言自己是一个不擅长演讲的人,但他坦诚而生动的演讲无疑给同学们带来了深刻启迪,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讲座结束后,不少意犹未尽的同学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李家洋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